基于POA理论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混合式教学案例

——青年教师教学分析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4-03-18 来源: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中心 阅读次数:

目前,我国外语教学课堂的师生互动环节往往受到教学课时有限、班级学生人数多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视听说课堂仍然以输入性学习为主,而产出性运用不足。因此如何将学生的惰性知识转化为真实场景实践,以满足学生的交际需求,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POA理论指导下的英语教学流程实例

青年教师苏楠在《大学英语1》(视听说)教学中,采用基于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产出导向法,简称POA)理论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致力于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语言,并通过语言学习拓宽国际国外视野,养成独立思考习惯,不断提升自我驱动发展的能力。该方法围绕驱动促成评价三个关键环节,从产出入手(说、写转化),将输入项(听和读)作为服务产出性活动的辅助手段,最终形成第二次产出。

在驱动阶段,该方法不同于常规的组织问答——学生头脑风暴——教师归纳举例的流程,而是设计任务来驱动学习闭环的启动。该教师选择通过视频向学生呈现具有认知挑战的交际场景,完成学习驱动环节。以《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fashion为例,该教师提供有关数字时尚的TED演讲,为学生提供全新领域而非传统的服饰类型。学生在得知学习主题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信息的搜集。

在促成阶段,该教师对TED视频内容进行了针对性拆解,设计词汇(短文填空)、内容细节(判断对错)、主旨大意(简答题)等题型的线上听力环节,完成词汇、主题背景、逻辑论述的脚手架搭建。此外,教师总结视频逻辑,提供观点陈述框架,帮助学生完成表达展示。比如回答“What is your opinion on the flourishing of digital fashion?”该类辩证批判性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使其有效融合在具有时代意义的交际场合中。

在评价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小组展示,从ppt形式制作、内容逻辑、主讲人声形态等方面对小组进行反馈,并给出建议。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根据教师反馈修改ppt,重新上传至学习通,教师则视情况进行延时反馈。


1学生课堂展示现场

小组展示的产出环节能够帮助学生迅速进入下一阶段的单元主题相关思考与学习,成为第二轮音频听力(global fashion)的驱动环节。在促成阶段,教师使用图文展示,创设较为轻松的学习方式,活跃课堂氛围。通过对听力材料的朗读与解析,归纳描述时尚的基本表达方式与逻辑。最终采取集体写,代表说的方式,开展基于智慧互动教学辅助平台的线上讨论活动。通过上述流程,做到了从现实出发,围绕教材学习,并拓展深化。该方式有利于实现课堂上语言技能与知识拓展的平衡,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

二、混合式教学方式在POA中的融入

驱动——促成——评价POA理论指导下,教学环节的具体操作层面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和大数据模型工具混合式方式能更高效实现促成和评价。混合式教学方式的融入一方面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课前、课中不同程度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即课前通过线上测试,帮助学生迅速调整学习状态,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课中,教师使用智慧教学辅助平台的在线测试、讨论、投票、点赞与班级聊天板等功能,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课堂参与,同时掌握学生整体的学习进度。另一方面,苏楠老师在某些教学环节还创造性地使用AI软件,现场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智能化机器反馈。如在第一单元identify中,学生按照教师要求从人物外貌性格等方面对某一文学(影视)人物形象进行描述,但不明确提及姓名。教师将学生提交的作品上传到AI程序中,并输入指令“Please guess the figure based on the following description”。人工智能则会根据学生描述的特点进行猜测。该环节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机器评分存在的低个性化与机械重复问题,实现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作答进行针对性个性化的回复。同时也通过别样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AI程序反馈环节

三、结语

面对大学英语课时量总体较少的现状,苏楠老师在不断探索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POA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产出的积极性和语言学习效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打破时空局限,提高学生提高语言产出的自信、提升语言质量。苏楠老师还在进一步考虑今后在教学中增加课后线下教学环节,建立线上学习讨论区,加强线上教师和同伴的反馈,实现良性学习闭环。

(外国语学院供稿)


打印 | 关闭